蔡禮旭老師主講  2005/2/18  台灣台南淨宗學會 檔名:52-116-13

諸位朋友,大家早上好!我們昨天講到的是:

【親所好。力為具。親所惡。謹為去。】

昨天也有提到,人要避免很多壞的習性的養成,昨天也提到賭的問題、好色的問題,還有古書當中說的四個習性不能長,叫「驕、奢、淫、逸」。在這個「逸」當中,最重要的是要從小讓孩子養成勤勞的態度,做家事的習慣。昨天也講到做家事有哪些好處?第一個,習勞知感恩,懂得感恩;第二個,養成勤勞的態度,做事能力也會一點一滴的積累。所以,做事能力絕對不是長大才學,從小在家裡就可以訓練;再來,鍛鍊他的意志力;最後,他的人際關係會特別好。

我在教書的過程曾經教過自然科,每一次上完課就有很多的器材要收拾。有幾位學生他都很自然的,你都沒有叫他,他都留下來幫忙你整理,幫忙你打掃。諸位朋友,您看到這樣的學生,你的內心怎麼樣?心生歡喜。對這樣的學生,我們一定會多加照顧,所以孩子勤奮很容易得到長輩的提攜跟關懷、愛護。在跟平輩相處,假如他很勤奮,對他的人緣也是有直接的影響。比方說他到大學去念書,假如剛好跟幾位同學一起住在一個寢室,他一進去看到別人在打掃客廳,他馬上就動手去跟他一起做,留給同學是什麼印象?是懂得處處幫忙,處處體諒別人辛勞的這一分態度。雖然還沒有相處,這個動作已經贏得同學對他非常好的印象,很容易就融入團體之中。

但是,假如他在家裡都不幫忙,到了團體裡面,比方說在寢室當中,別人在打掃,他依然看著他的電視,那其他同學對他的觀感就不大好。不幫忙還不打緊,因為在家裡不幫忙就不知道做事人的辛苦,有時候拿了東西亂放,忘東忘西的。到時候很多的公物人家要用的時候找不到,這個時候他在團體當中的信用跟印象就會愈來愈差,人家的怨言慢慢積累,到最後就會爆發出來。我們在「謹」這個部分有提到,「置冠服,有定位,勿亂頓,致污穢」,這些好的生活習慣都會影響孩子往後的團體生活;不然不只幫不上人的忙,還會給人家添亂子。所以,勤勞的習慣、勞動的習慣,對他人際關係也是直接相關。

很多大學生被學校退學,原因是什麼?就是生活自理能力太差,老師跟同學都不願意跟他住在一起跟他相處。在深圳有位大學生被學校退學,報紙剛好報他,畫了一張漫畫,戴了一個學士帽,然後他的母親在餵他吃飯,內容裡面寫到「專業的高材生,生活的低能兒」。諸位朋友,不要覺得很誇張,他大學時候確實還是他媽媽餵他吃飯,因為他跟他媽是死對頭,假如沒有他媽媽餵,他不吃,這麼大了還這麼樣讓父母操心。

但是我們話說回來,孩子為什麼會是這種態度?早知今日,何必當初!當初可能在兩、三歲的時候,餵一次飯要餵多久?要全家跑全場;餵一次飯要一兩個小時,餵下來腰都快斷掉了。所以無規則不成方圓,教育孩子一定要養成好的生活習慣,絕對不能放縱孩子;到他養成習慣,長大了,要扭轉都扭轉不回來。所以這個孩子在學校裡面,比方說去找老師,到老師家也不會看時間,有時候正中午老師在睡覺,也去按老師的電鈴。進去以後要跟老師借電腦,吃東西他掉滿地,都不整理。所以老師很怕他,同學也很怕他。我們希望孩子往後人生能夠走得順利,就要養成這些好的習慣才行,不然他這些壞習慣無形當中都是他人生很大的阻力。我們知道哪些是好,要盡力去養成,哪些是不好,要盡力去改過;當然從我們做起,進而當孩子的榜樣。

這個『親所好』,我們也可以把它再延伸開來,當作不只是父母,我們的親人所希望的,我們做得到也要盡力去做。比方說妻子、兒女一定希望我們能夠多陪伴他,有句話是說,所有的成功都取代不了家庭的失敗。很多人說,現在我工作那麼忙,哪有時間陪孩子?他們都說人在江湖,身不由己。這句話有沒有道理?這個叫找藉口。人只要有心,一定可以把事情做好。當然確確實實人情當中也是有很多情況會發生,所以一定要學習一個能力,叫拒絕的能力。不然你的時間統統會耗在應酬,耗在很多對家庭、對人生不大有相關的事情上。

拒絕容不容易學?諸位朋友,你覺得拒絕容不容易?不容易。拒絕他人,我們可以拿出兩大法寶,這兩個法寶拿出來,一般朋友就不會為難你。第一個法寶就是父母。比方說朋友要找你去花天酒地,你實在是不想去,一去又要熬到半夜一、兩點,談的都是什麼?「言不及義,好行小慧」的這些言語,你實在不想去,你這個時候就可以把父母請出來。就跟他說:我已經答應我媽媽要回去,今天晚上陪她,我已經一、兩個禮拜前就答應她了,所以我得回去。一般的朋友聽到你要回去探望父母,他會怎麼樣?他當然應該不會勉強你。說不定你這麼一講,他也突然想到:我也很久沒有回去看我父母了。反而你這個拒絕還喚醒了他的孝心,這是第一個法寶。

第二個法寶是妻兒。當你不想去無謂的應酬,你可以跟他說:今天晚上我要跟我兒子講兩個德育故事,都已經跟他約好了,因為我現在一起跟他在做《弟子規》,來當我們的家規。《弟子規》說,「凡出言,信為先」,孩子還小,我不會失信於他,所以我必須回去。當你把這兩個王牌拿出來,基本上,朋友不會強你所難。假如兩張王牌拿出來還是沒用,還是硬要拉你去,怎麼辦?假如是這樣的朋友,我看人生應該有所取捨,這樣的朋友應該敬而遠之。

當我們有更多的時間,就能夠去『親所好,力為具』。我們之前也有提到晨昏定省,常常回家看父母,父母會很歡喜。有些年輕人他也會利用禮拜六或禮拜天回家看父母,怎麼看?帶著一、兩個孩子,一進門就坐在沙發上,開始在那裡看報紙。兩個夫妻都坐在沙發上,孩子一進來就東跑西跑,爺爺奶奶忙得不亦樂乎。在廚房裡面,一大早出去買菜,回來又趕快煮菜,然後煮完以後端出來,我們放下報紙:吃飯了!然後一起吃飯,吃完飯也沒有幫忙收拾碗筷,幫忙洗碗,吃完飯就說:媽,我要走了。拍拍屁股,把孩子帶走了。爺爺奶奶坐在沙發上喘了幾口氣,累死了,不如還是不要回來,清淨一點。所以我們就要理解到,我們回家探望父母一來是盡孝心,二來也要多體恤父母。我們跟父母先打好電話:菜我們已經買好了。回去的時候,夫妻倆應該主動去做菜,這樣才能減少父母的負擔,我們這顆孝心才是真正有盡到。我們看下一句:

【身有傷。貽親憂。德有傷。貽親羞。】

身體不好了,身體受傷了,會讓父母非常擔心。所以我們昨天也提到病從口入,對於自己的飲食要非常的謹慎,要吃得健康,讓父母不操心。除了吃方面,比方說在生活細節上也要多多關照身體,春秋之際氣溫變化很大的時候,要記得添加衣服。我在教書的時候,很多學生都已經寒流來襲了,他都穿什麼衣服?穿一件短袖的,在那裡覺得他很不怕冷,這個時候我都會跟他說:把衣服穿上。接著我跟他說:假如你感冒了,誰照顧你?他想想:爸爸媽媽。我說:對!假如你生病了,是你自己照顧自己,那我沒話說;但是你一生病都是拖累家人,所以你應該有責任讓自己不生病。你看你一生病,媽媽還要請假,還騎著摩托車帶你去看醫生,再把你送回家裡。而且不只是這樣忙碌,她在公司上班,心裡安不安?不安穩。所以時時要注意冷暖,不要讓身體著涼。比方說我們在運動、在爬山會有大量汗水,所以在做運動的時候也要記得帶毛巾,帶乾衣服。當我們在這些細節當中都能夠關照身體,那你的父母對你就會愈來愈放心。

很多年輕人(青少年),他說:我父母怎麼管我這麼多!我會反問他:父母為什麼管你這麼多?當然是你很多的行為不能讓父母放心。假如你都能夠真正好好照顧自己,父母對你放心了,你就能夠得到真正的自由。假如你很多事都不會照顧自己,父母反而不提醒你,那不就父母沒有盡到他的責任了!你要體諒父母的用心,進而要讓自己更懂事,這樣才能真正你自由又讓父母放心。所以,我們的生活也要規律,不要常常熬夜,熬夜一天要幾天才補得過來?可能要好幾天才補得過來。我們時常關注飲食,關注生活規律,讓自己的身體能夠有很好的調養。

有個孩子他感冒了,在日記上寫了一行字,他說:我感冒了,我很難過,不是因為我感冒難受,而是因為感冒是不孝。你看孩子他接受《弟子規》的教誨,他面對很多事的觀照能力、自我反省的能力就會與一般的孩子不同。《孝經》在「開宗明義章」也給我們一個重要的教誨,一個人的孝道一定是從愛護自己的身體開始落實,所謂「身體髮膚,受之父母,不敢毀傷,孝之始也」。

我們接著看下一句,『德有傷,貽親羞』。當我們的道德有損傷,會讓父母蒙羞,會讓家人蒙羞,甚至於會讓國家民族都蒙羞。在漢朝末年,有個臣子叫董卓,後來董卓有了權勢就拿著權勢作亂,後來很多人起而攻伐他。董卓後來下場很不好,他的家族都被處死,他的母親已經九十多歲了,還到刑場被處死。所以當我們當子女的,假如我們的行為還造成父母這麼大的痛苦,那就真是沒有把子女做好。現在是沒有這種「滅九族」的刑罰了,但是我們在事業當中假如出了差錯,比方說公司被倒了,都有可能連累父母。父母已經辛苦了大半輩子,到時候連他的退休金也都保不住;甚至於還有可能到了年老的時候還要走法院,那時候就很淒涼了。所以我們為人子的人生要誠信、要穩紮穩打,不可好高騖遠,造成自己犯下了錯誤,也連累了自己的父母。所以「德有傷,貽親羞」。

那德無傷,假如我們的道德能夠不斷的提升,用我們的德行去造福社會、造福國家,就能夠做到《孝經》說的「立身行道,揚名於後世,以顯父母」,這個就是「孝之終也」。「以顯父母」,是不是要父母去世以後才來顯?不是!你當下能夠很年輕的時候就能夠好好奉獻社會,你的父母會引以為光榮,那他的後半生內心會非常的安慰。孟子有一段很重要的教誨,孟子說,「事孰為大?事親為大」,事奉父母,人生第一大事;「守孰為大?守身為大」,對自己的操持,「守身為大」,也就是守住自己的身、名節,絕對不能做出違反道德、違反法律的事情,而讓父母難堪。當我們的行為不符合道德,父母蒙羞,家人也蒙羞,甚至於連下一代也有可能蒙羞。現在因為網路太發達,人跟人之間的交流很頻繁,假如沒有判斷力,又沒有理智,很有可能會犯下讓自己一生遺憾的事情,所以守身很重要。

現在市面上講很多「一夜情」,這不只自己蒙羞,可能連讓子女都會抬不起頭來,所以我們自己要謹言慎行,不可以自取其辱。其實人為什麼會犯下這樣的過失?在男士當中,可能是太過縱欲了,這都是因為從小沒有志向,人生只以享樂去揮霍自己。所以讓孩子有志向,他就不會被這些社會污染所影響。女的為什麼也會去犯下這樣的過失?很多是因為愛慕虛榮,愛慕虛榮就很喜歡聽好話,很多存心不良的男士,他用這些花言巧語,就很有可能讓這些女士踏出錯誤的一步。所以我們自己也要反省,不能犯這樣的過失。再來,要讓孩子從小不愛慕虛榮,讓孩子要有人生的志向,人生充實,人生道德有提升,就不會犯下這些「一失足成千古恨」的錯誤。這是「德有傷,貽親羞」。

【親愛我。孝何難。親憎我。孝方賢。】

父母跟我們相處得很好,我們也盡力奉養父母。當然父母也有可能脾氣有不好的時候,這時候我們也要能夠包容、能夠寬恕,因為每個人情緒都會有起伏。人與人相處,我們要記住一個原則,「不管別人對不對,自己一定要做對」。假如今天父母對我們在情緒上比較不好,我們也用不好的情緒對待父母,其實父母錯了,我們也錯了!假如我們錯了,還有沒有資格去批評別人錯?就沒有了。所以不管是父母也好,或者你身旁所有的親友也好,縱使他們用不對的態度對你,我們依然要用對的態度去面對他們,不然我們也是跟他一般見識,根本沒有資格去說別人錯。這是個理智的態度,不管別人對不對,我自己首先一定要做對。因為有這樣的人生態度,我們中國有很多的聖哲,都能夠在『親憎我』的狀況之下,他依然保持他那一分至誠的孝心。也由於這顆至誠的孝心,能夠去扭轉家庭的氣氛,進而家庭和樂。

在周朝的時候,有個孝子叫閔子騫,他的母親比較早去世,父親娶了個後母。後母比較對待他不好,在冬天的時候做衣服,因為後母又生了兩個弟弟,用棉花幫兩個弟弟做棉襖,但是卻用蘆花幫他做衣服。做起來衣服確實很大,蓬蓬的,但是蘆花不保暖。剛好他的父親叫他幫他駕車,因為冷風颼颼吹過來,所以閔子騫一邊駕車一邊發抖。他父親一看衣服都穿那麼厚了還在發抖,你這個行為很有可能會讓你的後母的名節受到損害,人家看了還以為後母在虐待小孩。所以就很生氣,拿著鞭子就抽閔子騫,結果鞭子一打,衣服破了,蘆花飛出來。他父親看了很生氣,這繼母怎麼可以虐待我的兒子?氣沖沖的一回家就要把他後母休了。

在這個情急之下,閔子騫馬上就跪下去,他就跟他父親哀求,他說父親,不要趕後母走,因為「母在一子寒,母去三子單」;母親在的時候,只有我一個人寒冷,母親假如離去,我跟兩個弟弟都要挨餓受凍。閔子騫講出這席話,他的父親聽了很感動,氣也就消下來。他的後母更覺得很慚愧,一個這麼小的孩子都能念念為她的孩子,也為她著想,而她這麼大的人卻跟一個孩子斤斤計較。所以閔子騫的這一分心、這個德行感化了他的後母,從此家庭過得很和樂。

諸位朋友,假如閔子騫沒有用這種寬恕、包容,沒有用至誠的孝心去對待他的後母,這個家庭往後會怎麼樣?會搞得家破人亡。所以,人面對事情,絕不能夠意氣用事,假如都是以怨報怨,結果絕對不圓滿。我們要相信「精誠所至,金石為開」,用一顆真誠,用一顆孝心,才能上演人生一齣一齣的好戲。

另外也有位孝子叫王祥,歷史上他有個很著名的故事,叫「王祥剖冰」。就是在很寒冷的天氣當中,他的後母叫他去抓魚給她吃,在冰天雪地當中有沒有魚可以抓?沒有!假如王祥不去抓魚會怎麼樣?可能會挨打,甚至後母不讓他進門。面對後母這樣的對待,他依然沒有怨言,還是到了冰天雪地獨自流淚哭泣。由於這分誠心,天地都感動了,地面就裂開來,跳出了兩條魚,他拿了兩條魚回去奉養後母。當然,無理的要求絕對不是只有這一件事。在很多事上還是百般刁難,王祥並沒有因為這樣而退縮。有一次外面要下雨了,他的後母跟他說:現在外面颳風下雨,假如果樹上的果子掉下來,那我就要處罰你。王祥就跑出去抱著這些果樹在哭泣,祈求它們不要掉下來。這一分真心也是感動,我們說植物、礦物都會因為人心而有所感應,確實果子也掉沒有幾顆。所以很多情況都是由於王祥這一分孝心才能夠化險為夷。

所以諸位朋友,要感動一個人、感化一個人容不容易?不容易!要很有耐心才行。王祥感動他後母不是小時候,到他大了,也娶老婆了,他的後母不只虐待他,連他的太太也一起虐待。不過他的這一分德行已經感動了他的弟弟王覽,王覽是他後母生的弟弟。因為他的德行,所以弟弟對他非常的尊敬,每次後母在虐待王祥還有王祥的太太,王覽都會帶著他的太太一起去幫忙他的兄長王祥。後來王祥的德行愈來愈好,名聲也遠播出來,他的後母心生嫉妒,很不高興,居然拿了毒的飲料(毒酒)要給王祥吃。結果因為他弟弟事先已經知道了,在那個情急之下,他的弟弟把那杯酒奪過來,當場要幫他哥哥喝下去。諸位朋友,他的弟弟已經是用什麼來勸他的母親?用死來勸母親。所以當場他母親就把那個酒打翻,自己也覺得很慚愧,她的兒子居然能以死來保他的兄長,她又怎麼能做人這麼沒有分寸?這個動作也喚醒他母親的良知。所以兩個兄弟的赤誠,也把家庭轉化過來。

朝中剛好有位大臣叫呂虔,呂虔他手上有把寶劍,他就送給王祥,他說有這把寶劍的人可以庇蔭後代子孫,都會很有成就。王祥拿到這把寶劍,第一個念頭是什麼?不是佔為己有,馬上送給他的弟弟,也祝福他的弟弟以後的子孫能夠昌盛。確實有這樣的兄弟,這麼好的德行,他的後代一定會得到很好的教化,因為《易經》說了,「積善之家,必有餘慶」。所以,王祥、王覽的後代綿延了九代都是公卿,都在朝中當了大官,服務社會國家。所以,我們確確實實要用一顆真誠心,去轉化家庭裡面的不圓滿。這個叫『親憎我,孝方賢』。我們接下來看下一段經文,我們一起把它念一遍:

【親有過。諫使更。怡吾色。柔吾聲。諫不入。悅復諫。號泣隨。撻無怨。】

這裡提到的就是父母有過失,這個『親』我們也可以再把它意義延伸開來,就是你所有的親人、朋友有過失,我們都有責任去規勸,叫『親有過,諫使更,怡吾色,柔吾聲;諫不入,悅復諫,號泣隨,撻無怨』。其實這句經文非常精闢,它不只告訴我們勸誡親人是我們的本分,連方法、態度,甚至於勸誡的時機都幫我們點出來。

我們來看看,規勸一個人應該注意到:第一個是存心,第二個要注意時機,第三要注意態度跟方法,第四還要注意很有耐性。勸一個人也不容易,很有修養。您有沒有勸親友的時候,當場勸,他從此以後就改過,有沒有這樣的朋友?假如有,你一定要介紹他給我認識,因為他可能是顏淵轉世。因為顏淵做到什麼?「不二過」。現在還有這樣子的人,一定要叫他出來弘揚中國文化。一般成年人因為很多行為都不是一天、兩天形成,所謂「冰凍三尺,非一日之寒」,已經凍了那麼久,你那個火要慢慢烤才會把它融化掉。

所以,一開始我們勸誡親友,要先觀照到自己的存心,一定是要一顆念念為對方好的心,而不是一種控制:你就是要聽我的,不聽我的就不行。假如我們是這種控制的態度,一種強勢的態度,可能會出現反效果。所以我們有些經驗,勸別人勸到吵起來都有,甚至於讓對方惱羞成怒,這樣子我們就失去當初勸誡他真正的目的。所以,時時要記住這顆存心,就是要希望他更好。當這一分心很堅定的時候,方法、態度你自然而然會去修正自己。

像我們在教書的時候,很多小孩子很喜歡過來告狀。他過來告狀,我們就會問說:你現在在講這個同學哪裡沒做好,你是用什麼樣的心來告訴老師?是幸災樂禍?還是真的想要讓這個同學改過?也讓孩子看看自己的存心。然後我們接著跟他說:假如你真正希望這個同學改過,那你自己去跟他講,不用老師來講。當然前提之下,你要在班上建立一些很好的做人、做事態度。比方說,全班都學過《弟子規》,《弟子規》裡面有一句話叫「聞譽恐,聞過欣,直諒士,漸相親」,一個人面對別人的稱讚,會覺得誠惶誠恐;面對別人的規勸,會覺得感謝你指出我的缺點。當全班都有這樣的態度,這位同學過去規勸另外一個同學,他們就能夠互相成就、感謝,就看到另外一個同學會跟他鞠躬:謝謝你,指出我的缺點。當孩子懂得去規勸別人,當孩子也懂得接受別人的規勸,這樣的態度都會對他的人生有很大的助力。所以,勸別人第一個要先注意到存心問題。

第二個,時機。什麼樣的時機規勸人比較好?俗話說,「揚善於公堂,規過於私室」,在稱讚別人的優點,稱讚別人做的好事,你可以在人群當中講,因為可以讓其他的人「見人善,即思齊」;你給他的肯定,他也會更積極去努力。但是規過,規勸別人的過失應該要私底下,沒有其他人的時候。為什麼?為什麼要沒有其他人?因為我們成人最重的是什麼?面子!面子很貴,對不對?面子一斤要多少錢?所以一個人道德、學問要成就,首先要把一個東西賣出去,要把面子賣出去。待會兒有人要賣的話,我來買。但是人情要能夠體諒到,要能顧慮別人的面子,所以要「規過於私室」。當你做出這樣的動作,對方也會覺得你很替他著想。假如你是在公眾講出來,可能當場就有可能發生衝突、辯論,所以規過於私室,這就是抓對時機。

《論語》裡面也有一句話提到,「可與言,而不與之言」,時機已經到了,你可以勸誡他,但是你卻沒有勸他,這樣「失人」;我們就失職了,失了子女之職,或者失了朋友之職。「不可與言,而與之言」,時機還沒到,你太急躁,就跟他講了,這樣是「失言」;你可能就講錯話了,你的善心可能就行了惡事,就失言。

所以勸誡,在我們整個五倫關係上都要有這樣的本分,父子要勸誡,君臣也要勸誡。因為你接受公司的這分職責,就應該有責任把公司輔佐好,當然也要把領導人輔佐好,所以君臣關係也要勸誡。再來夫妻,那當然要,要相夫教子。再來,兄弟也要互相勸誡,還有朋友,這都是我們為人的本分。所以要提高自己勸誡別人的智慧,才能透過我們的言語對我們的親友的人生有所助力。

《弟子規》這句話提到了『諫不入,悅復諫』,這個「悅」字是很有學問的。就是當父母第一次沒有接受,要在什麼時候再勸?什麼時候?高興的時候。所以這個時候要察言觀色,「悅復諫」。態度跟方法?「怡吾色,柔吾聲」,這就是態度,我們平心靜氣;因為你動了氣,就會讓他也動氣,你不動氣,他就不容易動氣。所以我們要「怡吾色,柔吾聲」,然後又要抓對時機勸誡。再來「悅復諫」,這個「復」是什麼意思?對,一二再,再而三,復就是要很有耐性才行。這個耐性是從哪裡發出來的?從孝心,從友愛的心,從盡忠職守的心,一定會持續去做得到。

所以我們假如今天勸別人沒有效果,我們要理解到問題不在對方,而在自己。當我們處處反省自己,那我們勸誡別人的智慧就會愈來愈高,自然而然別人就會感受到我們的真心誠意,一定會把他轉化過來。所以,我們抱持一個態度,假如別人不聽我們的勸告,是因為我們「德未修」,所以「感未至」,感應還沒到。

勸別人還有一個前置作業,我們也要考慮到。孔子在《論語》裡面有提到「君子信而後諫」,君子勸別人有一個前提,一定要先對方很信任他,他才勸誡;假如對方還不夠信任他,「未信,則以為謗己也」,假如對方還沒有信任我們,我們就規勸他,他還會以為我們是不是有意中傷他。所以今天要規勸別人,首先要贏得對方對我們很深的信任。所以父親、領導者,或者你的另外一半,你的朋友、兄弟對你有信任,你勸誡才會有效果。

如何贏得別人的信任?我們都很渴望親人、朋友對我們很信任,信任是求來的嗎?信任絕對不是求來的!我們很多時候都很羨慕,你的人緣為什麼這麼好?大家為什麼都這麼信任你?我們只在結果當中打轉,沒有從原因去思考。好,那我們下一節課再來了解,為什麼一個人能贏得別人的信任!謝謝大家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mtblov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